全球化背景下谁能领导世界谁将占有世界。
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世界,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为了掠夺和扩大影响,往往会采取很多手段来影响其他国家,其中影视作品就是其中的手段之一。因此,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可以通过下文了解全球化以及西方式的文化渗透,来明白为什么目前流露出的小马G5可以看出文化渗透的影子。
全球化是本世纪的一个热词。上世纪九十年代,政治、科学、文化、社会联系逐渐紧密,各国相互依赖性和全球整体意识加强,全球化已成为世界性趋势。
而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很多全球化的学说,其中有一个学说为西方全球化学说。这一学说里全球化从本质上讲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甚至由他们所控制的全球化,是资本征服世界的现象和过程,其目的是实现少数人的利益。中国学者李慎明指出,西方世界构建的全球化,其目的不仅要维护旧秩序,还要建立新的更加不合理、不公平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不仅是推动交流与合作,更是促进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渗透在宏观上有着时空压缩、网络信息化、文化经济和大众文化的特性,对全球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接下来的文化渗透做好了铺垫。
意大利学者恩贝托·艾柯总结说,西方文化在遇到其他异质文化的时候,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出了不同的文化特性,至今已产生了征服、掠夺、交流三种方式。
当西方文化认为“他者”文化是一种“野蛮”文明时,那么,这种文明的人类也是非正常人类,是“野蛮人”或低等人,因而采取的文化立场就是征服和改造。
当西方文化并不能完全征服“他者”文化,甚至表现出对西方文化的抵抗情绪时暴力掠夺成为西方国家的管用手段,即通过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征服,来实现对“他者”文化的征服。
而当今的世界里,已经不再容忍血腥的、毁灭性地征服“他者”文化,也极力阻止文化上的巧取豪夺,而是主张相互尊重、加强交流与平等对话,在互动中取长补短。以美国为代表的部分发达国家再也不能利用残酷手段来控制他国人民的命运,然而,这与西方文化对外扩张的本性是相矛盾的。全球化时代,放弃了掠夺
手段的西方文化何以实现扩张本性?隐性的文化渗透手段便成为被迫放弃了武力征服的西方国家维护其世界文化霸权的首选。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工业化方式生产制造了以社会大众为对象的文化样式,如牛仔裤、美国大片、麦当劳、卡拉 OK、西方节日庆典等,它们与大众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通过专业技术的整合以及有计划的大量生产,再借助西方发达国家在政治上、经济上、教育上的强势地位,将大众生活文化作为一种日常生活模式输出到其他国家,并被输入国大众追捧和效仿,使得全球在日常生活模式的很多方面都日益呈现出“趋同”现象,形成千篇一律的大众日常生活文化。
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大潮的推动下,“文化跟着贸易走”。伴随着文化产品和货物出卖的,还有标识、声音和图像。不同语言、国别和形式的图书、音乐、影像制品及新闻出版社物等更是以商品的形式充斥于世界市场。对此,阿兰·伯努瓦曾深刻地指出:资本主义不仅出售货物、商品,还销售图像、声音和标识,甚至倾销“社会联系”进而统治和占据着社会交往与交流空间。【1】
而西方的文化渗透,很大程度的将西方式的文化、价值观、思考方式传递至其他发展中国家。这是一种文化入侵,也是一种西方的险恶手段。西方国家曾多次通过舆论、文化、新闻、价值观的输出,在世界多地发动“颜色革命”。所以从某些方面来说,在西方掠夺扩张的特质背景下,那些描写社会,尤其是西方社会的影视作品很有可能作为一种文化渗透,来潜移默化的改变其他文化的国家人的思维,进而实现西方国家软扩张的心思。
正如目前流露出的G5,剧中很多地方我们可以看到西方“白左”的思维。而这些思维,就可能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
字面上看,“白”即指白人,有时也有白痴之意;“左”指的是广义语境下的西方自由左派人群(liberal),以及该人群的思想主张。关于“白左”的讨论往往围绕着一些具体的议题展开,如少数群体平权、经济政策、难民问题、宗教问题等,而在宏观语境中,“白左”往往作为一种模糊的文化、思想、身份或意识形态的指代。这个群体关心移民、少数群体、LGBT、环境保护等议题,而忽视真正的社会问题;“白左”沉迷于双重标准的"政治正确",只关注部分群体的权利而无视其他多数人,他们“上帝视角向下俯视的同情,感动自己的同时,根本没有把其他人的利益和正当权利放在眼里”,“他们惠及的只有他们自己,而不是普天下大众”。【2】在白左的普遍认识中,自己是属于“高等人”,应该以神的身份带着思想、教义、和一定的好处将福音撒播给其他他们认为的“下等人”。
而在美国中,精英阶层、高知分子阶层等相对社会地位更高的群体,更容易成为“白左”,而在美国的政党中,民主党的思想更符合他们的思考方式。
在最新的小马G5中,小马国被描述成了一个:失去魔法、没有友谊、种族割裂的社会,而这点十分类似白左群体看待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方式。主角团们的精神与地位,类似了白左眼中的自己。
在美国,类似的文化渗透与价值观输出作品还有很多,例如漫威的《美国队长》系列电影。电影中,美国队长本身就是军人,虽然在接受了博士的实验后变得体格壮硕异于常人,但他仍然属于政府。在电影中,美国队长带领着士兵抗击纳粹,捍卫国家的和平。甚至,美国队长的标志性“武器”——盾牌,也是由美国政府给予的。如今,手持盾牌的美国队长,更是成了美国政府的象征。
在这种作品中尽管美国政府可能存在一定不当,但是美国英雄总是可以和政府联手,最终维护和平。而此类作品也大量的在世界播出,“美国人是超人,美国人拯救世界”的这种价值观,也随着作品传播至世界各处。这类作品固然在艺术、文化上有着令人津津乐道的地方,但是这也是一种隐性的文化渗透。
而这种文化武器,在美苏冷战期间美国已然使用过。
冷战期间,美国电影业此时与美国政府密切配合,拍摄一系列反共题材电影在西欧播放来攻击苏联,以树立美国的良好形象,最典型的是中央情报局赞助拍摄乔治奥威尔的小说《动物庄园》(讽刺苏联斯大林的极权主义政权统治,但是结尾处却删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艾森豪威尔时期通过《农业贸易发展和援助法案》(对东欧地区,年美国政府开始在波兰“谨慎而逐步地扩大各种出版物、资料片、电影、无线电广播等的传播”;1957年,“美国同波兰签订协议,美国向波兰出口小麦、棉花等农产品,提供2500万美元的贷款,交换条件是,波兰必须向美国购买价值100万美元的图书、影片、唱片以及版权”。1961年2月,肯尼迪政府在一份报告中提出:“‘思想战’必须调动国内、甚至是国际上一切可以被利用的‘兵种’,例如新闻、广播、图书、出版、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文学、戏剧、教育、体育、卫生和科学等各个方面。”电影作为“思想战”的一部分全面配合美国称霸全球的战略。【3】
冷战结束后,美国在尝到文化战、思想战的好处后,开始借助电影宣传美国,宣扬“美国中心论”。美国中心论是是美国影视(战争片、灾难片)的永恒主题思想之一。例如,在《世界大战》、《独立日》、《地球停转之日》等影片中,美国总是一马当先,自觉担当地球守护者角色,主导对外星人的反击战,其他国家听命是从即可。可见,在潜意识里,美国人就认定自己代表地球人,是当之无愧的全球领导者、世界警察。
尽管,现在小马G5并没有完全公开,但是从现有的内容来开,孩之宝公司在提高了目标群体年龄后,开始逐渐的加入了美国主流影视作品的思想,甚至出现了部分的“白左”化,而这样的趋势,在小马G4作品中是几乎没有出现的。昭和以后,日本动漫的成功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其去政治化的行为,作为艺术作品,其作品本身不应包含任何的政治倾向、舆论宣导,尤其是这种美霸权主义的内容。如果作为文化作品面向全球发布时包含了文化渗透,即使其文化上成就再高,这个作品也违反了创作精神。而文化渗透附带的这种舆论战、文化战,自拜登为首的民主党上台后就从未间断。例如国内公知在民主党上台后在国内鼓吹的“纠错制度”,本身就是谋求对西方外国家的隐性文化颠覆。帝国主义是全人类的敌人,我们应见微知著,理性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勿要被这种软渗透侵入思想。
(蓝丝博砺科学研究院国际关系小组 整理)
参考文献:
[1]范钧韦. 从反“白左”思潮看网民对西方话语的解构与重塑[D].厦门大学,2019.
[2]姚金艳. 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渗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
[3]陈玉泽. 美国漫威电影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7.
[4]张诗情. 美国电影在对外文化传播中的作用[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
[5]秦光辉.“阴谋”与“阳谋”——美国对外两种文化输出方式透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11):223+246.
[6]张小平.当代文化帝国主义的新特征及批判[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09):123-132+160.